1984年,公牛队在选秀大会上以探花签选中迈克尔·乔丹,他带领公牛队在1991-1993年和1996-1998年获得两次三连冠,成为除波士顿凯尔特人、洛杉矶湖人外夺冠次数最多的NBA球队。此外,公牛队在1995-96赛季的82场常规赛中取得72胜。
公牛王朝
公牛一共获得6次总冠军:1990-1991赛季、1991-1992赛季、1992-1993赛季、1995-1996赛季、1996-1997赛季、1997-1998赛季。The Last Dance就是记录最后一个夺冠赛季的点滴,同时穿插介绍了乔丹、皮蓬、罗德曼、杰克逊等人的成长背景和与管理层的博弈。
纪录片不可能有完全客观的视角,就像历史始终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一样, 姑且不论球员和高层之间的分歧,教练和经理之间的叫板。乔丹和皮蓬这两个最佳搭档,互相成就了彼此,可是为什么皮蓬永远无法像乔丹一样封神呢?他和乔丹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家庭环境限制了皮蓬的发展和选择
皮蓬家庭并不富裕,父亲中风坐轮椅更加给这个十几个孩子的大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间接导致皮蓬签订了长达10年的合同,为了更好的照顾家人,早早的把自己的未来升值空间压缩到了最低。皮蓬在公牛王朝夺冠之后成为联盟中仅次于乔丹的第二人,薪资仅仅排在第118位。这也是后来皮蓬故意腿伤不参赛的原因之一,他感到愤怒和压榨,球队居然会不通知他本人的前提下随时交易他。皮蓬论实力仅次于乔丹,可是在统治力和取胜心上远远不能达到成为神的级别。家庭的原因会是你放弃大好的前程转为眼前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我们或多或少会在生活中遇到。没有经济基础的底气,我们如何原则远方的诗?家庭的环境限制了皮蓬的视野和发展,而乔丹的家庭氛围恰巧相反,宽松的家庭教育,父亲如朋友一样的支持和陪伴,母亲和兄弟之间的鼓励,及时的帮助和疏导都是乔丹成长路上的助力。
皮蓬为什么没有成为第二个乔丹
在乔丹离开的日子里,皮蓬无疑是球队的老大,可是他并没有带领球队延续公牛王朝的辉煌。在纪录片中一个细节是,由于主教练比赛最后一分钟步骤战术投球不是给皮蓬,皮蓬居然选择了不上场比赛。皮蓬赛后对此作出了道歉,队友们也原谅了他,可是他一点上来说,他的选择意味着他选择了放弃。他没有对比赛必胜的信念,没有内在驱动力,必须完成比赛的决心。他没有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圈逼迫自己成长为可以承担责任的领头羊。乔丹恰恰相反,十足的内在驱动力,必胜的决心,永远给自己找更强的目标。故意给自己设置障碍,必须击败对手的决心是无敌的。或许技术上两者各有千秋,但是在精神力和统治力上皮蓬差着乔丹一大截。这也就是某一领域的杰出代表和优秀从业人员之间的区别,精神力上的区别决定了你是优秀还是最强。
老好人皮蓬和咄咄逼人的乔丹谁是你最好的搭档
你是希望有个好老人队友,还是一个时刻逼你努力上进的队友?前者有宽松的团体氛围,后者可能剑拔弩张,你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状态。可是我们如果是去上战场杀敌,难道不应该选择后者吗?在日常工作中,你也需要一个乔丹这样,能自我要求极高并且随时之处你问题的队友,这才是良师益友。一味的内部和谐并不会给你带来长久的胜利。我们上班难道不就是打仗吗?跟随一个好的领导者,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极限本身就是收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羞辱和挫折,我们应该长远的看待问题,分清孰重孰轻,对于未来胜利的渴望可以弥补内心的脆弱和疲惫的身体。又不是退休后一起坐着喝茶,一起战斗哪能没有伤亡和流血。做一个硬汉,来赢得尊重。
乔丹认准了禅师教练,挑选和影响着周围的球员发挥,承担比赛的责任,强烈的进取心和拼搏,90年代的篮球是属于乔丹的,无与伦比的统治力和偏执的求胜欲。
皮蓬也是天赋极高的球员,成就非凡;相比来说我们这些平凡人和神之间又存在着多大距离的差距呢?这或许就是纪念片带给人们的启示,对照他人的人生历程,找寻未来的足迹。